我爱阅读

字:
关灯 护眼
我爱阅读 > 1978合成系文豪 > 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

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

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 (第1/2页)

《午餐半小时》是一篇之前李清泉没有采用的稿子,作者史铁生。
  
  思想观念毕竟是逐渐放开来的,李清泉是卓尔不群的编辑家,但也不可能没有他的局限性。
  
  给江弦听了就很兴奋,这不是把好稿子往他手里面送?
  
  《午餐半小时》是史铁生的一篇佚作,也是成名作,当时在一家小杂志上刊发,后来被《选刊》转载,引起影响争议极大。
  
  据说之后京城作协只要一开会,不管是什么议题,最终的话题都会转到《午餐半小时》的争论上面,史铁生也因此被吸收为京城作协会员。
  
  这个现象持续到1983年一篇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问世。
  
  江弦听章德宁讲过之后,便告诉她,再和史铁生约下这篇稿子,回头帮他在《京城文艺》上发表。
  
  江弦对王濛还是有很大信心的,王濛后来在《人民文学》任职主编,编辑工作相当出色,他在《人民文学》任职期间,推出了一系列好作品,带领这本“皇家刊物”走上巅峰。
  
  回到景山东胡同的院子,饶月梅凑上来跟江弦埋怨。
  
  “你都不知道,就这一会儿,咱家里就来了四五拨人,全是找她的,搞得咱家院子跟招待所似得,她得住多久啊?”
  
  “住段儿时间就回上海去了,她在京城没啥住的地方,我才给她请过来的。”
  
  “那么多人找她,这是个什么人啊?”
  
  江弦喝一口水,“她是《收获》的编辑,也是巴金的女儿。”
  
  “谁的女儿?”
  
  “巴金。”
  
  “巴金的女儿?!”
  
  饶月梅表情那叫个精彩,“你这孩子,怎么不早说呢,这么大的人物一声不吭就领咱们家里了。”
  
  “饶月梅同志,势利眼了吧。”趁着他妈抄扫帚之前,江弦已经端着把儿缸子去院儿里了。
  
  他爹已经把院儿里的天棚给搭上了,是用芦席、杉篙、竹竿搭造成的,顶上的芦席能活动,可卷可放,用以调节光亮。
  
  棚与房屋的交接处,挂着带框的铁窗纱,防鸟和蚊蝇。
  
  端着把儿缸子喝了口热茶,江弦又舀一瓢水,在院落里到处泼洒泼洒,俨然清凉世界。
  
  “江弦,稿子怎么样了?”李小林溜溜达达回来,一看着江弦,便关心起《受戒》的下落。
  
  江弦也没啥好隐瞒的,把《京城文艺》领导班子对《受戒》的争执给李小林讲了一遍。
  
  “这么来说,《受戒》的题材确实敏感了些,不是那么好发出去的。”李小林先是帮他分析完,又面露期待之色,“怎么样?拿给《收获》?”
  
  “先不了,这事儿说不定还有转机。”江弦隐晦的说。
  
  闻言,李小林叹了口气,一阵难受。
  
  这是编辑们的职业病。
  
  当编辑就是这样,一见到好书稿就两眼放光,抑制不住的兴奋,迫不及待要把它编辑出来奉献给读者。
  
  说话间就到了饭点儿,扁豆焖面,洒上一勺蒜泥,相当可口。
  
  江弦和李小林坐在院子里,抱着个碗,李小林和他聊起稿子。
  
  “你那篇《米》写的不错,我来京城的时候,在火车上读了一遍,刚才去见万方,她说她最近也看了伱的这篇,在新华书店连着排了三天队才买到。”
  
  “万方?”
  
  “就是曹禺先生的女儿,我和她是很多年的朋友了,她比你岁数大一点点。
  
  我和她说起这条景山东胡同,她说她妈小时候就在这条胡同住,还听她妈讲过小时候住在这儿的经历,说她妈和她好姨正睡着觉,就一块儿被抱上汽车,掩护李大兆先生出城。”
  
  “是么?”江弦吃了一惊。
  
  他知道曹禺先生有过三任妻子,万方的母亲是第二任,是安徽名门邓家邓仲纯的千金。
  
  说起邓仲纯,就要说说他的弟弟邓以蛰,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,大教育家,万方喊他三公公,邓以蛰住在燕大朗润园,万方常去他那里玩,他的儿子,万方喊他“好舅舅”。
  
  这个“好舅舅”神出鬼没,家庭聚会常常一接到电话就消失,万方一直觉得她这个舅舅特别神秘,不知道他在偷摸干什么事情。
  
  后来她这个一生无名的“好舅舅”,终于名震天下。
  
  这位同志便是邓家先。
  
  “说起来,文讲所还请了曹禺先生当我的指导老师。”
  
  李小林笑了笑,“我听万方说了这件事,说文讲所里有个学生,没老师敢收,最后只好拉着他爸收下来了,一打听,原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先生。”
  
  “咳咳。”江弦老脸一红,“小林姐,你就别取笑我了,你知不知道曹禺先生什么时候有空?我还没去拜访过他。”
  
  “真是不赶巧,曹禺先生出国访问去了,恐怕要过段时间才能回来,你那篇《琉璃月照铜钱街》,我们《收获》已经看过了,还做了一番讨论,你写的真是吓人,怎么会想到这么个题材?”
  
  “也是我姐给我的启发,她有画画的爱好,却被家庭牢牢的束缚住,放弃了这条道路,我就在想,如果反过来呢?放弃家庭,选择爱好,一下子就有了思路。”
  
  “原来如此。”
  
  李小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锐的观察力。
  
  上次是从一句诗里获得启发,写了篇《荔枝》,这次又是这样子收获灵感,写了这篇《铜钱街》。
  
  “你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,发表没有任何问题,不过刊发以后的争议恐怕会很大。”
  
  江弦也理解,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畅销于世一百多年,口碑两极分化。
  
  喜欢的恨不得读一百遍,不喜欢的连两行都看不下去。
  
  这样的书其实有很多,苏童讲过,他年轻的时候看《白鲸》,当时很多国内外作家都说《白鲸》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,但他觉得太阴晦,啃了两个月都啃不下去。
  
  当然了,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又是比较特殊的那种,因为书中的主角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极端主义者。
  
  花了一下午时间,江弦改好了李小林标注需要修改的地方。
  
  《铜钱街》写了十二万字,李小林愿意不连载,而是将整整十二万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《收获》上面,也就是十月刊。
  
  要知道《收获》复刊以后,每期印刷大概256页,也就是约45万字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