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阅读

字:
关灯 护眼
我爱阅读 > 犁汉 > 第一百九十三章:旗帜

第一百九十三章:旗帜

第一百九十三章:旗帜 (第2/2页)

见得了排头任,张达大喜,这一战结束,他也可以功勋左迁做个部将了,到时候在将老营的王小娘接来一起庆祝,到时候才是真的美。
  
  张达不知道自己现在有多危险,他说的这些话,使得他浑身插满了旗帜。
  
  张达收下军令后,带上了兜鍪,令麾下二百甲士以什为排,列一个二十排的竖阵。
  
  竖阵的好处就是冲锋时,触敌面比较窄,那就受到的箭雨就比较少,而等到与敌接触前,张达部就会变阵,从竖阵变横阵,扩大触敌面,直接在整个阵线上对敌发起进攻。
  
  在冲锋时变阵,泰山兵的精锐可见一般。
  
  接到张达的军令后,各排头的什将束着兜鍪,举着旗枪就开始清点所在排的甲士。再清点完军数,只听号角一声,张达部就开始排着阵型出阵了。
  
  一出阵,豁然开朗,原先死在东平国阵前的寿张兵的尸体,之前已经被他们的友军给拖到了一遍。
  
  所以出阵的张达部最前排的甲士直接就看到地平线上,左山右水,对面是坚阵,戈矛铍林立。
  
  最前排的这些甲士看到对面那架势就知道对面不是弱兵,但他们心里也觉得就是那样,能作为一阵排头的,哪个不是胆大的勇士?还怕这点阵仗?
  
  张达所部并不是最先前出的泰山军,在他的右边,由纯山寮子弟组成的奚慎部已经带着五百鲁山营众冲上了皋山。
  
  皋山不高,但在这快战场形势下就是唯一的制高点。奚慎的任务就是为全军夺下此高点,随时为全军传递军情。
  
  和很多人以为的,只有热兵器时代才会争夺制高点不同,古代战争对高点的争夺同样看重,原因一方面是能自上而下行成冲阵,另一方面是获得更高的战场视野,能随时获得敌人的军阵调度信息。
  
  奚慎没有花什么功夫就夺下了皋山,原来东平国兵之前得国相军令,全军下山,在山口旷野布阵狙敌。
  
  从这里也看出像李瓒这样的名士,就是再果敢任事,但到底不善于用兵。不过这也难免,他们就是看过几册兵书,但内郡的这些名士又哪有多少机会能接触到真正的战争呢?是以多是纸上谈兵。
  
  实际上,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,整个战争艺术实际呈现一个触底反弹的情况。汉末大乱前,内郡普遍不太善于武事,对战争的理解也比较粗疏,但一个好处是,这个时期的士子和黔首普遍底子比较好,因为他们多有一个承平的生长期,有稳定的习武学文的空间。就连黔首的技击也多少有点,因为汉帝国的军事制度仍然保持着他的惯性,能让底层黔首也有机会习武。
  
  但天下大乱后,这个过程就中断了。这个时候杀戮太盛,已经没有什么安稳的习武环境。此后战争烈度随着各自军将的娴熟已经越来越高,往往前期有三人敌的本事,到后面也就是一个一人敌的甲士了。这就是战争对所有人的成长,尽管这种成长是那么残酷。
  
  东平国相李瓒因为经验缺乏,丢了皋山,但到底是第一流智慧的人,等皋山差上了黄巾贼的旗帜后,他立马意识到自己刚调度出了问题,遂命高雅领其部曲夺回皋山。
  
  高雅有勇力,善骑射,好武事,是兖州一等一的豪杰。他曾杀人流亡,得李瓒庇护,受其大恩。是以李瓒相召后,高雅马不停蹄的就带着三百绛袄兵来助阵。
  
  高雅这三百绛袴兵也有来头,手执长枪挎大失,身穿绛色衣袴,裹青缠头,虽无甲,但在山间如履平地。
  
  所以李瓒选高雅为将,让他带着三百绛袴兵去攻山,也算得用其人了。
  
  高雅得军令后,大声喊喏,就带着三百绛袴兵冲上了皋山。而奚慎的五百鲁山兵,也善山地,所以两将就在这皋山上捉对厮杀。
  
  这边已经前出的张达部甲兵,正缓慢的走着,他们每走十步就会停下在排一下阵线,然后再继续走,自始至终都排着严整的军阵移动着。
  
  等他们移动到百步,距离汉兵前阵大概不到二百步的距离,最前头的甲兵已经停下了,然后张达部各排依次停军修整,这些中间的甲兵没有视野,一切行动都看自己的前排和最右边的排头什将的指挥。
  
  而排头们就听最右阵角的张达的指示行动。而这会张达也频频看阵后,紧紧盯着后面的于禁本部,看其旗帜。
  
  时间在这里被拉长,敌我两军的士吏们都有一种度日如年之感。而战场又是这么的安静,这是一种独属于大战前的安静。
  
  突然一阵冲天的山呼海啸从皋山上传来,张达正纳闷,然后就看到远方天地际,一面“关”字大纛旗,摇曳在了对面东平国兵身后。
  
  原来,关羽的左校尉部绕到了汉兵身后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